有“太湖第一名胜”之誉的鼋头渚风景区,明年就要迎来建园100周年华诞了。在众多媒体纷纷为百年庆典“预热”、“加温”之际,曾在无锡园林系统工作多年的华中伟,将自己亲历的一段鲜为人知的“鹿顶迎晖”景区规划定名经过和盘托出。他说,相关著录里没有记载,所以有必要留与后人知晓。
王能父提出“六”变“鹿”
今年67岁的华中伟,上世纪70年代末曾在市园林规划设计室工作。市园林局当时特别聘请了著名文人王能父先生(1915-1998)做园林、名胜的文物修复顾问。 1980年8月,无锡市城建部门重新规划太湖风景区,确定在鼋头渚充山之东,老景区之外另辟新景区。据《无锡市志》载,自1984年起,先后在山上、山下建成挹秀桥、呦呦亭、群鹿雕塑、金沤亭、舒天阁等建筑,1985年底建成,定名为“鹿顶迎晖”景区。 该景区规划之初,以区域之内有6个山包,暂名为“六顶迎晖”。谋划之时,王老先生认为此名“太土”、“过俗”,他查阅了大量古籍,查到元末无锡人华幼武的一首《登鹿顶山》诗,就是描述此处风景的。虽然具体“鹿顶”无法落实到哪一座山头,但吴方言中“六”与“鹿”谐音,古时又有吴王好养鹿的传说,以“鹿顶”命名,既能追古怀幽,又有吉祥延年的意味。他的建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被用作正式名称。群鹿雕塑及从《诗经》“呦呦鹿鸣”句中引申出的呦呦亭等景点,都是老先生在这个“鹿”上所作的文章。
大画家刘海粟题字为胜迹添色
华先生介绍,当年参与鹿顶山命名的刘国昭、沈虹太等同事均已作古,这些年来,他看了许多资料均未记载这段经过。最近看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时,又触发了记忆。希望能通过《江南晚报》留下一段故事,为鼋头渚百年庆典添点佳话。 华先生还提起另一段轶事:“鹿顶迎晖”四字由王能父篆书,在山腰上立了碑刻。大约是1986年,为了提升新景区的知名度,市政府决定在舒天阁前再立一块石碑,特别将大画家刘海粟请到无锡来写这四个字。当时,饭店服务员将两张圆桌拼为大台铺上桌布,刘海粟提笔挥毫,一触纸纸面就“塌”,“塌”处正是两张圆桌的缝隙,见此刘大师很不高兴,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大家只得好言相劝,说了半天刘大师方再站起来重新写下去。后来,这四个字又经王能父放大、修整,刻在了汉白玉碑上。一座鹿顶山就有了两块“鹿顶迎晖”铭石。
“鹿顶迎晖”已成鼋头渚地标
在无锡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记者没有找到当年的鹿顶山规划档案,但张振强馆长提供了著名园林设计师、徐悲鸿族孙徐东耀先生当年手绘的舒天阁效果图的印刷件,图上果然写着“六顶迎晖”。
记者昨天通过电话采访了现任南京中山台城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的徐东耀。“你说六顶山呵……”徐先生的普通话带着宜兴味,“六”字特别清晰。他介绍当年自己刚从东北调回家乡,任市园林规划设计室主任,鹿顶山规划就是他率领的团队完成的。王能父先生是一位有着丰厚古典文化学养的老先生,他的一字之改,无疑大大提升了这个景点的品位。徐东耀在设计山顶建筑舒天阁时,颇费思量,考察了金山寺、黄鹤楼等著名建筑,在96米的山高上巧妙地设计了24米这个高度,使舒天阁与鹿顶山的总高度达120米,其尺度比例非常恰当。经过30年来的时间考验,它已不仅成为鼋头渚的地标,更成为整个无锡的一个标志。
(转载《江南晚报》2015-11-11 A7版 记者 汪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