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如画的太湖鼋头渚景区内一座太湖碧波拥抱的山头上,不知您注意到没有,满目绿树红叶丛中,有一座近代建筑——“七十二峰山馆”。
1987年,这里被辟为“王昆仑故居”,邓颖超亲笔题写了故居的横匾。
岁月匆匆走过了24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鼋头渚景区重新修缮了“王昆仑故居”。2011年10月18日,由本土雕塑家顾飚历时近半年时间打磨而成的王昆仑半身石雕像正式在故居前落成。凝视着眼前的王昆仑,仿佛走进历史深处,看到一位民族精英光明磊落的襟怀。
北大才子
在“五四”运动的激流中,“七十二峰山馆”是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曾任山东平原、海丰等县的知县)所建的太湖别墅中的一幢建筑。紧靠着的是万方楼,青少年时的王昆仑在这里学习、生活过。
1918年,带着太湖山水的灵秀,王昆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在学习期间,王昆仑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当选为北大一年级学生会主席。
1919年初夏,传来了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引爆了20世纪黑暗中国的第一声惊雷。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规模反帝爱国学潮。北大一年级学生会主席王昆仑,在学潮总指挥傅斯年的安排下,肩扛“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的大旗,带着学生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向京都政治中心天安门奔来。在广场集结并宣示口号声威后,又转赴东交民巷外国使馆交涉,在遭到帝国主义者蛮横阻止后,北京街头热切的呼唤顿时变成了声声怒吼。王昆仑随着****队伍转赴赵家楼,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悲愤心境,王昆仑与同学们一起痛殴了卖国汉奸曹汝霖,并一把火烧了赵家楼。
在赵家楼的冲天火光中,一位从江南水乡走出来的书生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苍茫的北国大地上,迈开了他人生道路上有声有色的第一步。
革命青年
孙中山介绍他加入国民党
在1922年的和煦春风中,两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走进了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寓所。一位是在谋求救国强国道路的王昆仑,另一位是他的表兄秦效鲁。
秦效鲁是无锡小娄巷人,曾担任过《江苏》杂志总编,宣传革命思想。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举国震动的武昌起义,使秦效鲁深受鼓舞,奔走于苏州、上海之间,与章木良、陈英士等人多次商量响应。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秦效鲁应孙中山之召,任总统府财政科秘书。秦效鲁把王昆仑引荐给孙中山。通过一番交谈,孙中山对王昆仑流露出来的才华与见识十分赞赏,亲自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从此王昆仑便忠实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党元老之一。回到北京后,王昆仑在北大学生中建立了第一个国民党秘密支部,投身于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1926年,“三·一八”的枪声后,王昆仑因积极参与李大钊等人领导的北京各界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受到了北洋政府的通缉。在北大校长蒋梦麟等人的帮助下,王昆仑逃出北京,到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任政治教官。后随何应钦参加北伐,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代政治部主任,不久,又出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
1932年秋天,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委任王昆仑为立法委员。
王昆仑到南京任职后,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王昆仑这位坚定、热忱的爱国者对蒋介石把持下的国民党是否能拯救中国开始了怀疑,愈来愈感到******才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萌发起投身******的愿望。
他通过关系,终于找到了中共地下党代表卢涛,经卢涛介绍,他秘密加入了中国******,时年1933年。王昆仑******员的身份,虽然直到他逝世后才被公开,但从举手宣誓的那一刻起,他一直以做一个合格的******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地下工作
家中宴客品水蜜桃,实为筹组南京救国会
文史作家顾一群先生在《王昆仑传奇的一生》中写到了王昆仑在他自己家里进行过的一次革命活动。
“1935年,中国******发表了著名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为了使这一宣言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能够广泛传播,中共在宁沪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决定召开一次会议进行传达,这一任务交给了王昆仑。王昆仑提出在无锡他父亲的别墅,即位于鼋头渚的万方楼举行,名义为品尝正上市的太湖水蜜桃。出席会议的有上海、南京、无锡的中共地下党员、工运负责人、读书会的骨干约30人。会议传达、学习了《八一宣言》,商讨了抗日救国大计,决定在南京读书会的基础上,筹组南京救国会,以便更好地团结、动员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王昆仑在准备万方楼会议时,军统特务机关已嗅到了这一讯息,曾派少将行动处长��醉率领12名特务,潜伏于万方楼附近,准备伺机逮捕王昆仑及与会人员。”
军统大特务沈醉在晚年回忆录《我这三十年》中,也描述了受戴笠委派跟踪并伺机暗杀王昆仑的情景:“他是国民党的立法委员,属于孙科太子系的重要骨干,可是他并不替国民党做事,而是在暗中搞反对国民党的革命活动。他的名字早就上了特务处的重点黑名单。”“他名义上是请客游园,实际上是要召开一次秘密反蒋的重要会议。去的客人都是反蒋革命人士,并有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参加。这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情报,也是戴笠认为最适合逮捕王昆仑的时候。”
但由于王昆仑对会议布置周详,严加保密,加之活动方式巧妙,特务们找不到任何借口;而王昆仑又是国民党立法委员,特务们也不敢贸然下手,会议得以****举办。
书生本色
研究《红楼梦》点评花袭人
王昆仑是一位出色的革命活动家,在不经意中,也时时显露出他的书生本色。无论是写旧体诗词还是写新诗,他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更引起世人注目的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的妻子曹孟君在重庆主编《现代妇女》时,请他写一点文艺作品,他便就《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陆续写了一些评述文章。他写下了《花袭人论》、《晴雯之死》等《红楼梦》人物论17篇,合成了《红楼梦人物论》一书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王昆仑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评述,寓意深刻地表达了他的信仰与他的爱与憎。周恩来特地将这本书带去延安,毛泽东看了这本书后极其赞赏。王昆仑对《红楼梦》的研究,对后来的学者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1954年,李希凡因批判红学权威俞平伯而名满天下,但他对王昆仑却充满着敬仰。当代文史大家、无锡人冯其庸对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也是推崇至极,他在“七十二峰山馆”前的一块石头上,刻上了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表明自己的心迹,称王昆仑的“红学理论”对他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