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寺的来历
1925年,杨翰西将高价购得的“峭岩”十亩,捐作庙产,由量如和尚在鼋头渚募建广福寺,寺名缘起于“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该寺六楹大殿在农历闰四月初八(5月29日)上梁,至农历八月寺院建成,当时共两进,前为山门,后为佛殿。杨翰西“复以寺旁有隙地,为筑钟楼于其上,而铸钟其中”。广福寺附近有“一勺泉”,清乾隆时隐居犊山的周奇珍吟有《一勺泉》诗,他在诗序中称:“泉在鼋头渚绝顶南百步外,泉边有废庵故址。”废庵即“峭岩庵”,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换句话说,广福寺乃重建的古刹佛地。
1926年夏天,实业家蔡缄三委托量如和尚在广福佛殿旁建平房五楹,取名“退庐”,后来也成为广福寺的一部分。寺内原有三件“镇寺之宝”:抗战前由量如和尚从社会名流那里觅得的非洲驼鸟蛋、北宋古画《百鸟图》和清初义士杨紫渊(维宁)使用过的两根铁鞭之一。在广福寺前山坡上,量如的徒弟普善和尚于1929年建观音菩萨道场“小南海”。普善亦为高僧,1929年1月阎锡山游鼋头渚时,就送给广福寺普善和尚一幅对联:“慧海梵天清世界,佛云法雨大慈悲。”
1933年,量如应荣德生之邀,去梅园接受捐地募建开原寺,后又主持设在该寺的无锡汉藏佛学院。期间,普善成为广福寺住持。他在“小南海”设“净业莲社”,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当年,量如有意愿效法上海功德林“治具素食,以饷游人香客”此愿最终在“小南海”实现,而“小南海”素面、素馔至今闻名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广福寺和“小南海”的宗教活动正常;1958年,无锡市对宗教场所作调整合并,广福寺未受影响;1962年春市佛协还将合并寺庙的300余件文物书画运至广福寺,陈列在钵缘堂,供游客观赏。但在“文化大革命”时,广福寺惨遭劫难,佛像被毁,僧人还俗,有的被安排在园林工作,房产亦由园林代管1980年春,无锡市佛协恢复工作。当年10月,广福寺回归市佛协,房屋作全面整修,殿堂重塑佛像,又从北京请来了十八罗汉。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书“大圆满觉”匾,尉天池书“广福寺”额,于1981年元旦恢复宗教活动,同年10月,“小南海”恢复供应传统素斋面。
2003年6月2日,广福寺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